Vue执行流程及渲染解析(一)

avatar
作者
筋斗云
阅读量:181

  最近想对之前看过的vue一些较原理的一些东西进行总结,今天就谈谈vue实例创建到渲染的一个流程概述。说的不对希望可以补充评论。
  相信绝大多数的前端小伙伴已记不清做了多少项目,写了多少代码了,每个人如同教科书般地写着Vue代码:

      // 入口文件中的常见代码       new Vue({         el: '#app',         router: router,         render: h => h(App)       }) 

大家是否有想过Vue内部是如何运转的呢,做了哪些事情呢?怎么在界面中渲染处预期效果呢!接下来我们慢慢探究!

初始化

  我们先看一下Vue的构造函数:

// Vue构造函数 function Vue (options) {   if (process.env.NODE_ENV !== 'production' &&     !(this instanceof Vue)   ) {     warn('Vue is a constructor and should be called with the `new` keyword')   }   // 执行初始化逻辑   this._init(options) } 

  通过上面的函数可以看出当我们执行new Vue()的时候,只执行了一个_init方法。_init会根据传入的选项对vue进行初始化。
  我们初始化data的时候,vue会通过 Object.defineProperty 的方式将data的属性定义到vue实例上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在vue中通过this.name进行赋值,可以修改data中name属性的值了。

  为了能实现的响应式动态变化数据,vue又做了处理,创建一个observer对象,该对象与data绑定,通过 Object.defineProperty 将data中的所有的属性转换成getter/setter。当data中的属性在vue实例中被访问(会触发getter),observer 对象就会把该属性收集为watcher实例的依赖,之后当data中的属性在vue实例中被改变(会触发setter), observer 会通知依赖该属性的 watcher 实例重新渲染页面。
vue官网上的一张示意图帮助大家再理解下这个处理过程:

image.png

模板解析

  上面我们分析了vue是如和做到数据更新的,接下来我们看看他是如何做到渲染界面的。
  首先,vue会把将我们编写的HTML模板解析成一个AST描述对象,该对象是通过children和parent链接而成的树形结构,完整地描述了HTML标签的所有信息。

例如有如下HTML模板:

      <div id="app">           <p>{{msg}}</p>       </div> 

最终会解析成下面这种AST对象:

{    attrs: [{name: "id", value: ""app"", dynamic: undefined, start: 5, end: 13}],    attrsList: [{name: "id", value: "app", start: 5, end: 13}],    attrsMap: {id: "app"},    children: [{         attrsList: [],         attrsMap: {},         children: [],         end: 33,         parent: {type: 1, tag: "div", ...},         plain: true,         pre: undefined,         rawAttrsMap:{},         start: 19         tag: "p",         type: 1    }],    end: 263,    parent: undefined,    plain: false,    rawAttrsMap:{id: {name: "id", value: "app", start: 5, end: 13}},    start: 0    tag: "div",    type: 1 } 

然后 vue 根据AST对象生成 render 函数,该函数的函数体大致如下:

with(this){     return _c('div', {attrs:{"id":"app"}}, [_c('p', [_v(_s(msg))])]) } 

  也就是说,我们的模板最终在vue内部都是会以一个render函数的形式存在。

  函数 _c 是在初始化render环境的时候添加到vue实例上,用来创建 vnode 的全局实例方法。它可以通vue实例直接调用,主要是给vue内部使用的vnode创建方法。
  我们得到render函数之后,vue并未直接渲染成DOM树,而是先通过render函数得到一个vnode。实际上这一步是非常有必要的,我们都知道频繁大量地操作DOM节点是极耗性能的。vue在渲染之前通过对vnode的比较,可以大大规避非必要的DOM操作。下面是一个vnode大致结构:

{     tag: "div", // 元素标签,如div     children: [{tag: "p", ...}], // vnode 子节点数组     data: {attrs: {id: "app"}}, // 数据对象例如,{attrs: {id: 'app'}}     elm: DOM节点(div#app),// 所对应的dom节点     parent: undefined, // 父节点vnode     context: Vue实例,  // 所对应的vue实例     ... } 

  方法 _v 也是vue实例方法,内部用以创建文本类型的vnode,在本例中,{{msg}}是一个文本节点,所以需要使用 _v 来创建文本vnode。不过无论是文本类型的vnode还是非文本类型的vnode都是Vnode对象的实例。两者的区别在于,文本类型的vnode不存在 tag 和 children。

// 创建一个文本类型的VNode function createTextVNode (val) {   return new VNode(undefined, undefined, undefined, String(val)) } 

  方法 _s 同样也是vue的实例方法,内部用来将接收的参数变成字符串返回,对于字符串和数值使用 Object.toString() 转换,如果接收到的是一个对象,则使用 JSON.stringify()转换。

function toString (val){   return val == null     ? ''     : Array.isArray(val) || (isPlainObject(val) && val.toString === Object.prototype.toString)       ? JSON.stringify(val, null, 2)       : String(val) } 

  vnode 通过 parent 和 children 连接父节点和子节点,组成vnode树。
  最后,vue根据diff之后的结果,执行真正的dom节点的插入更新删除等操作,同时触发vue实例的生命周期钩子函数。之后,vue要做的就是观察数据的变化,进而决定是否重新渲染页面了。

点击查看 Vue执行流程及渲染解析(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