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React服务器组件(RSC)反思Jakarta Faces技术
- 2024.8.20
- 版权声明:本文为博主chszs的原创文章,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。
1 引言
React 服务器组件(React Server Components,RSC)标志着 React 应用程序开发在其诞生十余年后的一次重大范式转变。RSC 概念于 2020 年底首次提出,其第一个稳定版本预计将作为 React 19 的一部分于 2024 年正式发布。
传统上,React 应用程序主要在客户端运行。这意味着浏览器需要下载包含运行整个应用所需全部代码的 JavaScript 包,然后在客户端渲染应用。尽管这种方法具有一定优势,但也导致了初始加载速度慢、需要在客户端获取和处理数据等问题,对整体性能和用户体验有一定的影响。
React 服务器组件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。通过允许组件在服务器上运行并渲染,RSC 无需将全部代码发送到客户端即可工作。这一创新不仅改变了 React 的核心运作方式,还为开发者提供了构建更高效、更具性能的应用程序的新途径。
RSC 的出现为 React 生态系统带来了显著的优化潜力,特别是在初始加载速度、服务器端数据获取效率以及整体应用性能方面。这一技术的应用将使得 React 开发者能够更好地平衡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职责,从而创造出响应更快、体验更佳的 Web 应用。
2 服务器端渲染(Server Side Rendering,SSR)
要深入理解 React 服务器组件(RSC),我们首先需要掌握服务器端渲染(SSR)的工作原理。如果您已经熟悉 SSR,可以直接跳至下一节。SSR 是一种在服务器上而非浏览器中渲染网页的 Web 开发技术。
2.1 SSR 工作流程
- 请求:用户向服务器发送网页请求。
- 服务器处理:
- 服务器接收并处理请求。
- 执行必要的数据获取和业务逻辑。
- 使用模板引擎或框架(如 React)构建完整的 HTML 页面。
- 将生成的 HTML 响应发送回客户端。
- 水合(Hydration,可选项):
- 浏览器接收 HTML 并呈现静态内容。
- 通过 HTML 中的
<script>
标签下载必要的 JavaScript。 - JavaScript 在浏览器中执行,为页面添加交互性,这个过程称为"水合"。
2.2 SSR 的优势
- 更快的初始页面加载:用户能更快地看到有意义的内容,提升了感知性能。
- 更好的搜索引擎优化(SEO):搜索引擎爬虫可以直接解析完整的 HTML 内容。
- 改善性能指标:如首次内容绘制(FCP)和最大内容绘制(LCP)等。
- 增强可访问性:即使在 JavaScript 禁用的情况下,也能呈现基本内容。
2.3 SSR vs React 服务器组件
虽然 React 服务器组件(RSC)和 SSR 都涉及服务器端处理,但它们在概念和实现上有显著差异:
- 粒度:SSR 通常渲染整个页面,而 RSC 允许在组件级别决定渲染位置。
- 灵活性:RSC 提供了更细粒度的控制,可以混合使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组件。
- 数据获取:RSC 允许在服务器上进行更高效的数据获取,而无需将所有数据传输到客户端。
- bundle size:RSC 可以帮助减少客户端 JavaScript bundle 的大小,因为某些组件完全在服务器上运行。
总的来说,RSC 为开发者提供了 SSR 的优势,同时增加了更多的灵活性和性能优化的可能性。
3 从RSC反思JavaServer Faces的吃灰现状
JavaServer Faces(JSF),现在作为 Jakarta EE 的一部分被称为 Jakarta Faces,是一个用于构建服务器端用户界面的 Java Web 应用程序框架。JSF 1.0 规范最早于2004年发布,2005年发布了 JSF 1.2版,随着 2009 年发布 JSF 2.0 规范后得到了广泛的使用。
JSF的核心特性
- 组件化UI:提供可重用的UI组件。
- 服务器端渲染:在服务器上生成HTML。
- MVC架构:遵循Model-View-Controller设计模式。
- 生命周期管理:详细的请求处理生命周期。
- 状态管理:内置的服务器端状态管理。
JSF在当时的局限性
标准化的Java EE/Jakarta EE技术,可完美集成到Java EE/Jakarta EE生态;强大的组件库和第三方扩展组件库(如PrimeFaces、IceFaces、MyFaces等);适合企业级应用开发。JSF在当时凭借上述的几个优势,迅速在全球得到了广泛应用。
但在当时,像JSF这类SSR技术还有个致命的缺陷,这个缺陷不是来自于技术本身,而是来自于浏览器。当时微软的IE浏览器,Firefox、Opera、以及后来者Chrome都在发展自家的浏览器技术,即使有W3C这样的国际组织在统一Web标准,但同样的HTML、CSS、JavaScript在各家的浏览器上总是很难达到一致的效果。
在这期间,John Resig 在 BarCamp NYC 上发布了 jQuery 框架(2006年),其核心理念是“Write Less, Do More(写更少的代码,做更多的事)”。通过 jQuery,逐步实现浏览器兼容性的统一。但是 jQuery 技术本质上是客户端渲染的,而不是 SSR 技术。所以 jQuery 技术的发展并未促进 JSF 技术的发展,反而促进了它的落幕。
在这期间,浏览器自身的发展也是风起云涌。Chrome凭借高速迭代发布版本,不断改善性能和易用性等特点,逐渐开始壮大。微软的IE在这场竞争中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,IE内核的性能提升有限,与Google的V8引擎性能差距越来越大,最后不得已只能放弃IE,“打不过就加入”,改用Blink内核。
注:V8引擎是JavaScript引擎,而WebKit是开源的浏览器引擎,含V8引擎。Google在WebKit上开了一个分支Blink,Chrome浏览器使用了Blink内核,Edge浏览器也直接使用了Blink内核。
回到现在,目前浏览器渲染已经得到了统一,显示不一致的情况已经极少出现了,而且当前的网络通信速度相比于十来年前,提升无疑是巨大的。这正是 SSR 技术重回巅峰的好时机,天时地利都有了,SSR 技术该大放异彩了,是该重新认识 Jakarta Faces 技术了。
至于一些人说 Jakarta Faces(JSF)的缺点:学习曲线较陡;相比现代前端框架,客户端交互性较弱;在单页应用(SPA)场景下不如其他技术灵活。其实这些都不是事,学习曲线较陡,相比于React、Vue、Angular等框架,Jakarta Faces 技术显得更加简单;客户端交互性较弱这点不准确,取决于页面的复杂性;SPA场景下不如其他技术灵活这点说得也不准确,Jakarta Faces 技术开发单页应用也是很适合的。
是时候重新发展 Jakarta Faces 技术了。
回顾这近20年Web技术的发展,我认为在企业级应用领域,Jakarta Faces 技术比当前的所谓前端三大框架更有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