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端系统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长,开发者面临着多平台开发的挑战。以往开发者一般只需要维护iOS、android、MacOS、windows几个主流核心终端操作系统即可,但是随着信创化的趋势,统信、麒麟、鸿蒙等操作系统也开始崛起,后续可能还会涌现 HyperOS、BlueOS 等等操作系统,如果这么多的操作系统终端,每个终端都用不同的语言维护,研发成本将是巨大的。
根据鸿蒙提供的信息,第一批兼容支持的跨平台框架会是 React Native、Flutter、Weex等等,「目的也是为了提供开发生态中的历史资产复用,降低开发者的兼容门槛」,但是例如 React Native ,针对 Harmony 平台,software mansion 社区版本会新增一个 OpenHarmony Renderer 去将前端标签转化为 ArkUI 里的控件进行渲染,而在需要通过 JSI 沟通的 Plugin Module 场景,在 OpenHarmony 上会通过原生的 NAPI 去适配,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妥妥的苦力活,而适配 Openharmony 的 Flutter 版本现在由社区开发维护,这个版本的第三方 packages 也在逐渐迁移适配,这样的话可能会同时存在两个版本的 Flutter,而这两个版本间的插件生态的兼容性会比较麻烦。
那有没有更优的跨端技术选型呢?
FinClip 是一个行业领先的小程序容器技术,FinClip SDK 已全面适配鸿蒙OS原生开发(HarmonyOS NEXT),通过 FinClip 技术,任何企业或者开发者都可以将现有小程序场景直接上架至鸿蒙App中,实现场景快速迁移,同时,还能通过 FinClip Studio 将现存小程序反向生成鸿蒙App。
而且 FinClip 完全拥抱微信生态,兼容微信语法, 也就是说企业或者开发者可以将已有微信小程序代码在 FinClip 中进行项目导入,从而导出为 Harmony OS 中可用的工程文件,并上架至鸿蒙应用市场。由于导出的工程文件自动集成了 FinClip SDK ,所以直接拥有小程序的运行能力,后续可在所导出的 App 上继续上架更多小程序,丰富 App 上的使用场景。
FinClip为鸿蒙提供小程序运行能力,出于以下原因:
以Web类型技术实现应用,而不是以传统原生手段(例如在iOS上基于Swift/ObjC、在Android上基于Kotlin/Java),更符合市场刚需。鸿蒙在操作系统层面对Web技术的支持是原生的(例如开发语言采用TypeScript,一种JavaScript的超集),用小程序替代原生App高度可行。
小程序天然跨端,对于各个平台都是由各平台原生语言开发,将各平台的差异抹平到同一水平线,然后由 webview 来承担页面的渲染,将各平台的差异降到最低。然后再在基础库这一层面做一些兼容逻辑,最后在上层的小程序开发者基本就感知不到平台的差异,可以专注于开发业务逻辑。
小程序作为应用程序,也将极大程度丰富鸿蒙的数字生态,也将帮助鸿蒙社区无缝对接海量的小程序技术开发工程师。
企业几乎都有自己的小程序内容,将可以无缝迁移到鸿蒙上,而无需再采用另一种技术去重新实现。企业在过去的多年里,自行在自己的融合型App中打造的融合HTML5碎片的“热更新”技术,其底层迁移至鸿蒙,依然需要重新开发与调试。在一个持续优化更新、本身还在快速发展的操作系统如鸿蒙上,此工作并不简单,开发人员需要重新培训,知识体系与Android并不一样。
现在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,如果企业有鸿蒙App改造的需求,是不是可以将App鸿蒙化的改造排个优先级?先把关键的、需要适配的核心功能,自研团队集中精力适配了,其他核心业务场景通过小程序化改造,或者让第三方开发商提供小程序版本,以极低的门槛植入到自有App中,先保证关键业务能在鸿蒙NEXT中运行,后续再慢慢改造边缘场景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