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,部分场景希望能过自主部署大型语言模型(LLM)服务器用于推理服务,而相关教程博文尽管很多,但存在孤立零散现象,各功能没有打通实现,使得在工程实践中令人困惑。本文从工程实践的角度,着重从“并发控制”与“流式响应”两方面展开。
FastAPI 是一个简单高效的 Web 框架,可以快速实现大型语言模型(LLM)服务器独立部署,目前很多博客也写了相关教程。但在工程实践中,我们希望LLM服务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,并实现“当请求达到一定数量后,直接拒绝后续的推理请求”功能,防止服务器过载以及排队时间过长影响用户体验(不如直接告知服务器繁忙),本文在“并发控制”上做了进一步的相关工作。
此外,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(推理复杂、文本过长),希望能够“边推理便输出内容”,即“流式响应”,可以极大提高用户体验(与之相对的我称之为“一次响应”,即生成完后一次性全部返回),并在前述的并发控制框架之下实现。
因此,本文实现了工程实践下并发控制下LLM服务器部署并提供流式响应。
为便于理解,首先给出所需要的库( LLM 服务器环境)。
# Web from fastapi import FastAPI, Request, HTTPException from fastapi.responses import StreamingResponse from sse_starlette.sse import EventSourceResponse import uvicorn # 异步库 import asyncio # 线程池执行器 from concurrent.futures import ThreadPoolExecutor from threading import Thread # LLM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AutoTokenizer, AutoModelForCausalLM, GenerationConfig from transformers import TextStreamer, TextIteratorStreamer # 后者是可迭代的 import torch import json import datetime
客户端以 Python 支撑的 Web 为例,仅使用 requests 库即可。
(本文创作于2024年7月)
一、并发控制
模型的加载
使用 FastAPI 对 LLM 进行封装提供 API 服务。
(为便于演示,使用 Qwen2-0.5B,实际应用可以替换为其他模型)
# 创建FastAPI应用 app = FastAPI() # 主函数入口 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 # 加载预训练的分词器和模型 now_model_place = "E:\LLM\Qwen2_0.5B\Qwen2-0.5B-Instruct" model_name_or_path = now_model_place # 加载分词器 tokenizer = AutoTokenizer.from_pretrained(model_name_or_path, use_fast=False) # 加载预训练模型,数据类型和自动选择设备 model = AutoModelForCausalLM.from_pretrained(model_name_or_path, device_map="auto", torch_dtype=torch.bfloat16).eval() # 启动FastAPI应用 # 用6006端口可以将autodl的端口映射到本地,从而在本地使用api uvicorn.run(app, host='0.0.0.0', port=6006, workers=1) # 在指定端口和主机上启动应用
其中需要注意的是,.eval()
是将模型设置为评估模式,在预测或评估时使用,实现禁用特定于训练的操作如 Dropout 防止误修改模型权重。
排队法
对于基于 Python 的 FastAPI,有多种并发与限流方法,比如 asyncio.Semaphore(信号量)、令牌桶/漏桶算法等。在这里,本文采用排队法(基于 asyncio.Queue)来跟踪正在处理与等待的请求,最终实现同时处理多个请求,并实现“当请求达到一定数量后,直接拒绝后续的推理请求”的功能。
采用 async-await 的异步形式。
首先创建队列,队列大小为10,即允许最大并发量为10。然后监听 post 请求,解析给定的 prompt 输入内容。如果当前队里已满,直接返回服务器繁忙提示;队列未满则加入队列,执行推理,结束后释放相应的队列占用,伪代码如下:
# 创建队列来跟踪请求数量(并发队列,数量为10) asyncio_queue = asyncio.Queue(maxsize = 10) # 处理POST请求的端点 @app.post("/") async def create_item(request: Request): # 获取 prompt (LLM的输入内容) json_post_raw = await request.json() # 获取POST请求的JSON数据 json_post = json.dumps(json_post_raw) # 将JSON数据转换为字符串 json_post_list = json.loads(json_post) # 将字符串转换为Python对象 prompt = json_post_list.get('prompt') # 获取请求中的提示 # 获取了令牌许可:加入了请求队列(并发队列) # 队列已满,则返回 503HOT 的“繁忙”提示 if asyncio_queue.full(): now = datetime.datetime.now() # 获取当前时间 time = now.strftime("%Y-%m-%d %H:%M:%S") # 格式化时间为字符串 # 连接成功,但是LLM服务器繁忙 return {"response": "503HOT!LLM服务器推理繁忙,请稍后再试", "status": 200, "time": time} # 将请求加入队列 await asyncio_queue.put(None) try: # 进行LLM推理 return answer # 返回响应 finally: # 任务完成,从队列中移除请求 await asyncio_queue.get() asyncio_queue.task_done()
需要注意的是,本文所列方法均为单个工作进程,即在 Uvicorn 中 workers=1。若依托多核采用多个工作进程,需要使用外部的队列等缓存机制来实现分布式下的状态共享。
异步与同步
(重点)
若在上述“ LLM 推理”直接调用传统的推理形式,会发现在实际使用中,请求推理会逐个执行,同时后续请求会一直等待,并没有返回“LLM服务器繁忙”的提示。
这是由于,“ LLM 推理”属于同步任务,其基于深度学习,涉及到了不支持异步的库(如 PyTorch),造成阻塞。Python 的异步特性是基于事件循环的,而在单个线程中,当执行阻塞操作时,事件循环会被阻塞,无法执行其他任务。因此,即使使用了异步编程技术,如果底层的模型推理库不支持异步操作,造成在异步函数中调用了同步函数,那么在执行模型推理时仍然可能会出现阻塞。
但实际上,LLM 推理涉及过多,无法重新写成完全异步的形式。查阅 AI,给出了如下解决方案:
- 使用支持异步操作的库进行 LLM 推理
- 使用批处理,把多个推理请求合并成一个,一次性执行
- 使用分布式系统,多个服务器分散负载
- 使用
asyncio.run_in_executor
将同步任务放入线程池或进程池
显然,在当前情况下,且资源受限,采用方案4为最佳选择,同时可以提高单机的并发能力,即解决方案:将同步的模型推理代码放入线程池中执行,从而避免阻塞事件循环,集成到异步框架下。
try: # 创建一个线程执行器 loop = asyncio.get_event_loop() with ThreadPoolExecutor() as executor: # 使用执行器执行同步的函数 # LLM_carry为LLM推理函数,prompt为输入内容 answer = await loop.run_in_executor(executor, LLM_carry, prompt) #answer = LLM_carry(prompt) return answer # 返回响应 finally: # 任务完成,从队列中移除请求 await asyncio_queue.get() asyncio_queue.task_done()
在这里,使用了 concurrent.futures.ThreadPoolExecutor 来提供线程池执行器,线程池执行器允许你将可调用的对象(通常是函数)提交到线程池中执行,可以重用线程,这减少了线程创建和销毁的开销,并且在处理大量短生命周期的任务时能够提高性能。
在实际使用中,发现当使用 LLM(Qwen2-7B)运行时,GPU 占用首先直接达到 16GB 左右保持稳定(无推理任务)。尔后随并发下推理任务 GPU 占用逐渐小幅度增加,推理结束后存在回落(即:GPU 内存加载时大幅度占用,并发推理时小幅度增加与回落)。并且可以明显发现,LLM 推理确实是并行执行(现象:A\B\C 顺序请求,一段时间后 B 先返回响应,紧接着 A\B 返回响应)。推测原因:
(1)大模型在初始加载时占用大量显存。因为模型参数和必要的数据结构需要被加载到 GPU 内存中。这些数据包括模型的权重、梯度、优化器状态等。一旦模型被加载,这些显存就会一直被占用,直到模型被卸载或者 Python 进程结束。
(2)后续的并发推理中,显存占用的小幅度增加。因为在模型推理过程中,可能会生成一些临时变量,这些变量用于存储中间计算结果等。
上述技术方法与实验现象,为单机并发推理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撑。
二、流式响应
当前,最容易实现的,是 LLM 服务器进行推理后,将生成的结果一次性返回到客户端(“一次响应”)。但当上下文过长、问题复杂时,推理时间会很长,导致用户使用体验感不佳(较长时间盯着加载图标转圈)。因此,第二部分着重解决“边推理便输出内容”(“流式响应”)。
LLM的流式输出
首先给出“一次响应”下的代码(改编自 Qwen2 示例代码)
# 大模型推理(这应该是一个同步的阻塞任务,导致该线程只进行此任务,无法处理其他的async异步) def LLM_carry(prompt): global model, tokenizer # 声明全局变量以便在函数内部使用模型和分词器 messages = [ {"role": "system", "content": "你是一个热情、积极向上而客观严谨的接待员,为客人提供问答服务。"}, #{"role": "system", "content": "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."}, {"role": "user", "content": prompt} ] torch_gc() # 执行GPU内存清理 # 使用分词器的apply_chat_template方法来格式化消息 input_ids = tokenizer.apply_chat_template( messages, # 要格式化的消息 tokenize=False, # 不进行分词 add_generation_prompt=True # 添加生成提示 ) # 将格式化后的文本转换为模型输入,并转换为PyTorch张量,然后移动到指定的设备(cuda) model_inputs = tokenizer([input_ids], return_tensors="pt").to('cuda') # 使用model.generate()方法直接生成文本(一次响应) # generated_ids 是由数字构成的 tensor generated_ids = model.generate( model_inputs.input_ids, # 模型输入的input_ids max_new_tokens=512 # 最大新生成的token数量 ) # 从生成的ID中提取新生成的ID部分 generated_ids = [ output_ids[len(input_ids):] for input_ids, output_ids in zip(model_inputs.input_ids, generated_ids) ] # 使用分词器的batch_decode方法将生成的ID解码回文本,并跳过特殊token response = tokenizer.batch_decode(generated_ids, skip_special_tokens=True)[0] now = datetime.datetime.now() # 获取当前时间 time = now.strftime("%Y-%m-%d %H:%M:%S") # 格式化时间为字符串 # 构建响应JSON answer = { "response": response, "status": 200, "time": time } # 构建日志信息 log = "[" + time + "] " + '", prompt:"' + prompt + '", response:"' + repr(response) + '"' print(log) # 打印日志 torch_gc() # 执行GPU内存清理 return answer # 返回响应
可以看出,演示代码主要是使用了 model.generate() 方法来直接进行文本生成。
对于 Qwen2 的流式输出,存在 swift.llm 的解决方案【1】(同为阿里在 LLM 领域布局),但截止2024年7月初,本人参考 Qwen-7B-Chat 教程对 Qwen2 进行流式输出尚未成功(确实本人水平有限)。因此只能采用其他方法。
目前(2024年7月),LLM 领域虽然百花齐放,但大多数投入开发的仍属于 Transformer 结构之下,因此,也离不开 transformers 这一开源库。经资料搜集,transformers 确实提供了模型推理的流式输出【2】,并且确实可以用于Qwen2【3】,因此采用 transformers 来实现Qwen2的“流式响应”。
(重点)
transformers 库有两个流式输出函数,TextStreamer 与 TextIterateStreamer,前者属于终端进行输出,后者是返回一个可迭代对象,更加具有自定义性,因此我们使用 TextIterateStreamer。
# 大模型推理(这应该是一个同步的阻塞任务,导致该线程只进行此任务,无法处理其他的async异步) def LLM_carry(prompt): global model, tokenizer # 声明全局变量以便在函数内部使用模型和分词器 messages = [ {"role": "system", "content": "你是一个热情、积极向上而客观严谨的接待员,为客人提供问答服务。"}, #{"role": "system", "content": "You are a helpful assistant."}, {"role": "user", "content": prompt} ] torch_gc() # 执行GPU内存清理 # 使用分词器的apply_chat_template方法来格式化消息 input_ids = tokenizer.apply_chat_template( messages, # 要格式化的消息 tokenize=False, # 不进行分词 add_generation_prompt=True # 添加生成提示 ) # 将格式化后的文本转换为模型输入,并转换为PyTorch张量,然后移动到指定的设备(cuda) model_inputs = tokenizer([input_ids], return_tensors="pt").to('cuda') # 使用流式传输模式(更加流畅和动态的交互体验) # 自定义、可迭代的流式输出 streamer = TextIteratorStreamer(tokenizer, skip_prompt=True, skip_special_tokens=True) #另一种执行流式输出的写法 #generation_kwargs = dict(model_inputs, streamer=streamer, max_new_tokens=512) #thread = Thread(target=model.generate, kwargs=generation_kwargs) #thread.start() # 执行流式输出 model.generate(model_inputs.input_ids, max_new_tokens=512, streamer=streamer) # FastAPI流式响应 async def stream_response(): for text in streamer: if text: print(text)
此时,在服务器的终端上就可以流式(逐 token)输出生成的文本了。
FastAPI传输
生成的文本不仅需要流式输出,还需要通过 FastAPI 来进行流式传输到客户端,即服务器实时响应,经收集整理可分为以下几种方案【4】【5】【6】【7】:
- HTTP:传统的“请求—响应”模型,客户端主动发请求,服务端被动地返回响应;可采用长轮询形式(需要维护大量长连接)。
- WebSocket:全双工通信,实现实时双向通信;太“重”了。
- 流式传输(基于 HTTP /1.1的分块传输):FastAPI 中的 StreamingResponse ,通常用于流式传输原始数据,如文件流或视频流,一般要求要传输的数据是确定的,适用于需要流式传输大量数据或长时间数据的场景,更有通用性。
- SSE(Server-sent Events):允许服务器主动向客户端发送数据的技术,使用标准的 HTTP 协议,仅提供服务端到客户端的单向通信。FastAPI中的 EventSourceResponse(需要安装 sse_starlette 进行拓展),提供了更适合 LLM 推理场景的特性,如事件驱动的设计和更好的 实时性,同时更方便传输复杂的数据结构。(重点)
显然,选择3、4方案可以有效解决流式传输问题,并且在实际使用中都可以实现需要的效果。考虑当前主流方向,采用 SSE 的主动推送方案(代码注释部分中也包括实现了的方案3)
# FastAPI流式响应(StreamingResponse 与 EventSourceResponse) async def stream_response(): for text in streamer: if text: #print(repr(text)) # 用yield迭代推送对话内容 # StreamingResponse下的返回信息 #yield text # EventSourceResponse下的返回信息 yield { "event": "message", "retry": 15000, "data": repr(text) # 防止\n换行符等传输过程中丢失 } #return StreamingResponse(stream_response(), media_type="application/octet-stream") return EventSourceResponse(stream_response())
需要说明的是,在采用 EventSourceResponse 直接返回 text 时,会出现换行符丢失的情况,产生的根本原因不明,这在以md语法输出的LLM推理中是致命问题。
SSE响应内容格式定义:event: {event}\r\ndata: {data}\r\nretry: {retry}\r\n\r\n
使用 repr() 显示字符形式来进行检查,发现LLM推理流式输出的token,在传输过程中被拆分了(原因不明),导致客户端解析错误。
因此,通过返回字符形式的 repr(text) 使得能够在客户端正确解析。
客户端获取
来自服务器的流式响应需要使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接收,本文以基于 Python 的 Web 为例,使用 requests 库的 post 请求,分别实现接收来自“一次响应”、StreamingResponse 的流式传输、EventSourceResponse 的SSE的数据。
# 直接返回 def get_completion(prompt): headers = {'Content-Type': 'application/json'} data = {"prompt": prompt} response = requests.post(url='http://127.0.0.1:6006', headers=headers, data=json.dumps(data)) return response.json()['response'] # 流式响应 def get_completion_stream(prompt): headers = {'Content-Type': 'application/octet-stream'} data = {"prompt": prompt} # LLM服务器采用 StreamingResponse try: response = requests.post(url='http://127.0.0.1:6006', headers=headers, data=json.dumps(data), stream=True) if response.status_code == 200: # 列表,用于拼接流式返回的生成文本 all_chunk_response = [] # chunk_size: 默认为1,正常情况下要设置一个比较大的值,否则获取到一个字节数据就会走到下面的处理逻辑 # #decode_unicode: iter_content() 函数遍历的数据是bytes类型的,这个参数可以控制是否将bytes转为str for chunk in response.iter_content(chunk_size=512, decode_unicode=True): #print(chunk) # StreamingResponse下的返回信息处理 #all_chunk_response.append(chunk) # EventSourceResponse下的返回信息处理 # 解析SSE响应内容格式,分割出所需数据 chunk_data = chunk.split("\r\ndata: ")[1].split("\r\nretry: ")[0] yield chunk_data all_chunk_response.append(chunk_data) all_chunk_response_text = ''.join(all_chunk_response) # 打印日志 now = datetime.datetime.now() # 获取当前时间 time = now.strftime("%Y-%m-%d %H:%M:%S.%f") # 格式化时间为字符串(微秒) log = "[" + time + "] " + all_chunk_response_text #print(log) else: print(response) except requests.RequestException as e: print(f"Request failed: {e}") 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 #print(get_completion('你好')) for data in get_completion_stream('什么是大模型技术?有什么影响?'): print(data, end="") # 流式显示数据
在实际使用过程中,将客户端示例代码的主函数部分使用 yield 包装成迭代器调用即可。
三、代码实现
该部分给出本文实现的完整代码。
LLM服务器(服务端)
待进一步整理后完整开源。
Web服务器(客户端)
同 二、客户端获取部分代码。
四、小结
本文实现了工程实践下并发控制下LLM服务器部署并提供流式响应。使得LLM服务器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,并实现“当请求达到一定数量后,直接拒绝后续的推理请求”功能,防止服务器过载以及排队时间过长影响用户体验(直接告知服务器繁忙)。此外,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(推理复杂、文本过长)生成回答,在并发架构下实现了“边推理便输出内容”的“流式响应”,可有效提高用户体验,优化人机交互实现。
参考
感谢智谱清言提供交互思考支持,以及其他同志的无私分享。
【1】通义千问本地部署教程Qwen-7B-Chat Qwen1.5-1.8B Windows-详细认真版_qwen1.5 本地部署-CSDN博客
【3】【Qwen2部署实战】Qwen2初体验:用Transformers打造智能聊天机器人_from transformers.models 可以加载qwen吗-CSDN博客
【4】解密 SSE,用 Python 像 ChatGPT 一样返回流式响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