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OpenCV C++20 学习笔记】调节图片对比度和亮度(像素变换)

avatar
作者
筋斗云
阅读量:0

调节图片对比度和亮度(像素变换)

原理

关于OpenCV的配置和基础用法,请参阅本专栏的其他文章:垚武田的OpenCV合集

以下的原理来自Richard Szeliski的书《Computer Vision: Algorithms and Applications》(《计算机视觉:算法和应用》)。

像素变换

图片处理的操作基本上就是一个传入一张或多张图片,然后输出一张结果图片的方法。
对某个图片对象进行的操作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:

  • 点操作:像素变换
  • 域操作:涉及到相邻的像素

这章主要讨论像素变换。在像素变换中,每个像素的计算结果只与输入的像素和其他参数有关,不与图片中的其他像素相关。像素变换的应用包括图片亮度、对比度调整,以及颜色校正和颜色变换等。

亮度和对比度调整

在亮度和对比度的线性调整中,像素变换的算法非常简单,就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变换:
g ( x ) = α f ( x ) + β g(x) = \alpha f(x) + \beta g(x)=αf(x)+β

  • α > 0 \alpha > 0 α>0,为增强参数; β \beta β为偏移参数
  • α \alpha α控制对比度; β \beta β用来控制亮度
  • f ( x ) f(x) f(x)为转换前的像素, g ( x ) g(x) g(x)为转换后的像素

也可以用行列坐标的形式来表示像素:
g ( i , j ) = α f ( i , j ) + β g(i, j) = \alpha f(i ,j) + \beta g(i,j)=αf(i,j)+β

  • i i i j j j分别代表行号和列号

代码实现

首先导入图片并储存到Mat对象中。

//CommandLineParser对main函数输入的参数进行解析,最后的字符串代表以下意义: //@input表示一个有顺序的参数,将其命名为input //lena.jpg,代表input的默认值 //input image,是对input参数的解释,说明它是输入的图像 CommandLineParser parser(argc, argv, "{@input | lena.jpg | input image}"); Mat image{ imread(parser.get<String>("@input")) };	//获取参数解析中的input参数 if (image.empty()) { 	//如果打开失败,则输出错误信息,并退出程序 	cout << "无法打开图片!\n" << endl; 	cout << "输入图片:" << argv[0] << "<参数错误>" << endl; 	return -1; } 

接着,创建一个新的Mat对象来储存变换后的结果。这个新对象的所有值初始化为0,而且具有和原图像同样的大小和类型:

Mat new_image{ Mat::zeros(image.size(), image.type()) }; 

Mat对象的创建方法可以参阅专栏中的《【OpenCV C++20 学习笔记】基本图像容器——Mat》

然后,声明 α \alpha α β \beta β这两个参数,并让用户能够通过控制台输入它们的值:

double alpha{ 1.0 };	//对比度控制参数 int beta{ 0 };			//亮度控制参数  cout << "基础线性变换" << endl; cout << "-----------" << endl; cout << "* 输入alpha值 [1.0-3.0]:"; cin >> alpha; cout << "* 输入beta值 [0-100]:"; cin >> beta; 

现在,用一个嵌套的for循环语句,遍历原图片中的每一个像素,并对每一个像素都进行变换操作:

for (int y{ 0 }; y < image.rows; y++) {	//遍历行 	for (int x{ 0 }; x < image.cols; x++) {	//遍历列 		for (int c{ 0 }; c < image.channels(); c++) {	//遍历颜色通道 			new_image.at<Vec3b>(y, x)[c] = 				saturate_cast<uchar>(alpha * image.at<Vec3b>(y, x)[c] + beta); 		} 	} } 
  • 因为前面读取图片的时候,我们使用的是默认的BGR3通道格式。所以对于矩阵中的每一个数据项,我们用Vec3b数据类型来接收,并用下标c对3个通道中的每个通道值进行访问,最终每个数值的访问都使用了y(行数)、x(列数)、c(通道数);
  • 因为线性变换的计算可能使得结果超出原有类型的值域,或者变成其他类型(比如,当alpha为浮点数时,计算结果就会自动转换成浮点数)。所以,必须使用saturate_cast对最终结果进行类型转换。
    最后,创建窗口分别展示原始图片和变换后的图片
imshow("原始图片", image); imshow("新图片", new_image);  waitKey(0); 

更简便的方法

除了使用for循环对矩阵中的所有值进行遍历和转换之外,还可以使用更加便利的转换方法:

image.convertTo(new_image, -1, alpha, beta); 

正如我在《【OpenCV C++20 学习笔记】操作图片》一文中详细描述的那样,convertTo函数实际上就是在执行一个线性变化的操作。其函数原型如下:
void cv::Mat::convertTo(OutputArray m, int rtype, double alpha = 1, double beta = 0) const
其算法如下:
m ( x , y ) = s a t u r a t e _ c a s t < r T y p e > ( α ( ∗ t h i s ) ( x , y ) + β ) m(x,y) = saturate\_cast< rType>(\alpha(*this)(x, y)+\beta) m(x,y)=saturate_cast<rType>(α(this)(x,y)+β)
实质上就等于线性变化+类型转换的操作,即上一节代码中for循环体内的操作。所以上一节代码中的整个for循环,可以用convertTo函数代替。
上一节的代码只是为了展示像素变换的原理,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建议使用convertTo()函数直接进行变换。

结果展示

使用2.2的 α \alpha α值和50的 β \beta β
参数输入

结果如下:
像素变换结果

γ \gamma γ校正及其实操案例

在这个案例中将运用另外一种亮度调整方法—— γ \gamma γ校正,来修复一张低曝光的照片。

线性变换的缺点

在上述线性变换的例子中,亮度的调整是通过给每个像素值加上或减去一个常量,即偏移参数 β \beta β。如果调整后的结果超出了值域,则会用saturate_cast进行类型转换,使其仍然落在值域之中。

saturate_cast的具体原理,请参阅本专栏中的《【OpenCV C++20学习笔记】矩阵上的掩码(mask)操作》中的“类型转换”小节

下面的直方图展示了偏移参数为80时,像素分布的改变:
亮度调整示意图

  • 灰色部分为图像的原始像素分布
  • 黑色部分为调整后的像素分布
  • 横坐标为每个颜色值
  • 纵坐标为每个颜色值对应的像素个数

可以看到颜色值整体往右偏移了,而且最大值和最小值上的像素个数显著增加,这是值域调整的结果。
另一方面,对比度的调整在上例中是通过改变 α \alpha α值实现的。 α \alpha α越大,对比度越高;反之,对比度越低。下面的直方图展示了,当 α \alpha α值小于1的时候,像素分布的改变如下:
对比度调整示意图

  • 图例与上图相同

与上图对比,这里的黑色部分像被横向挤压了,颜色值的值域变窄了,像素分布也更加集中了。
通过这两张图我们也可以看到线性变换的一些缺点:

  • 由于saturate_cast的值域控制,会丢失一些图片的信息,即原始值域会被截断,导致变换后的颜色值值域变窄
  • 亮度的调整同时会影响图片的对比度,如第一张图中所示, β \beta β参数在偏移像素分布的同时,也使像素更加集中
  • 变换后颜色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处的像素分布会激增,会导致图片过曝

γ \gamma γ校正

γ \gamma γ校正使用非线性变换来调整图片的亮度,其原理如下:
O = ( I 255 ) γ × 255 O= (\frac{I}{255})^\gamma \times 255 O=(255I)γ×255

  • I I I为像素的原值颜色值
  • O O O为像素变换后的颜色值
  • γ \gamma γ为变换系数

变换结果 O O O和原始值 I I I之间由于是非线性的关系,所以并不是每个像素的变换效果都是一样的。下图显示在不同的 γ \gamma γ值下, O O O I I I之间的关系:
非线性变化

  • 横坐标为原始值I
  • 纵坐标为变换值O

可以看到,当 γ < 1 \gamma<1 γ<1的时候,原始的最小值(即I=0)的增加更多;反之,当 γ > 1 \gamma>1 γ>1时,原始的最小值增加更少。

低曝光图片矫正案例

下面两张图,左边是原图,右边是用线性变换矫正后的图片( α = 1.3 \alpha=1.3 α=1.3 β = 40 \beta=40 β=40):
线性变换案例
图片的整体亮度被调高了,但是很明显,天空的细节也丢失了,显得有点过曝。这就是上面所说的saturate_cast值域控制的结果。


下面是 γ \gamma γ校正( γ = 0.4 \gamma=0.4 γ=0.4)的结果:
非线性变换案例
效果高下立判!

原图、线性变换和 γ \gamma γ校正的像素分布直方图如下:
校正的像素分布直方图

  • 左图:线性变换后
  • 中图:原始图片
  • 右图: γ \gamma γ校正后
  • 3幅图的y轴并不一致

可以看到,在原图中,左边的像素偏多,也就是颜色值低(暗部)的像素偏多。在线性矫正之后,即左图中,可以看到最右边有个到顶的颜色值,这就是值域控制后的最大颜色值的像素分布(saturate_cast将所有超出最大值的变换结果都变成了最大值)。但是在 γ \gamma γ校正之后,即右图中,可以看到相对于原图往右偏移了,同时,暗部和亮部也发生了分布的改变。但是显然,暗部的变化更多(数量减少,且更分散),亮部的变化偏少。这就防止了图片的过曝。下图标注了对比的结果:
校正对比
所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:
相对于线性变换, γ \gamma γ校正在调整图片亮度上效果更好,也更能保留原始图片的细节

代码实现

在OpenCV中可以用LUT函数实现 γ \gamma γ校正。
其逻辑就是:用非线性算法计算出所有颜色值变换后的值,储存到一个查询表中;然后,用查询表的值一一替换原始图片中对应的颜色值。

double gamma_{ 0.4 };	//确定gamma值 Mat lookUpTable(1, 256, CV_8U);	//新建查询表 uchar* p = lookUpTable.ptr();	//获取查询表的指针,方便后面填充值 for (int i{ 0 }; i < 256; ++i)	//填充查询表 	p[i] = saturate_cast<uchar>(pow(i / 255.0, gamma_) * 255.0);	//非线性转换算法  Mat res = image.clone();	//复制原始图片对象,作为储存变换结果的对象 LUT(image, lookUpTable, res);	//按查询表中的值,替换原始图片中的值 

使用查询表能够提高替换原图中所有颜色值的速度。

查询表原理及LUT函数的用法,可以参阅本专栏中的【OpenCV C++20 学习笔记】扫描图片数据一文。

广告一刻

为您即时展示最新活动产品广告消息,让您随时掌握产品活动新动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