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曾经失去的“温度”,让普惠AI来找回

avatar
作者
筋斗云
阅读量:0

忙完一天的工作,关上电脑,已经华灯初上。

走向窗口,在CBD高楼林立的缝隙中,竟然看到了霓虹灯之上的白月光。

下班的路上,每天都开车经过的十字路口又不巧赶上一个超长时间的红灯,明明绿灯的一边几乎没有车通行........

在大城市生活久了,会周期性地想要“逃离”。

于是,又一次怀念以前的小镇生活,迷恋这个大城市没有的“烟火气”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每天离不开电脑、手机、各种各样的智能设备,科技改善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,也改变着我们的城市。我们对上下班的交通拥堵习以为常却又焦躁不堪;我们为了争抢一个车位而争吵不休;我们每天担心吃的食物是否安全、喝的水是否洁净…….这些现实的问题让城市失去了应有的“温度”。

可喜的是,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加速,城市正在悄然发生的改变——变得更“聪明”、更有“人情味”。

从“车看灯”到“灯看车”

红绿灯和摄像头,我们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。今天城市的道路上都安装了很多摄像头,如果加上云和AI的能力,经过AI算法模型的计算,再依据计算的结果主动调节红绿灯,那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呢?

现在,这类的案例开始在我们身边的城市里扎根。在天津中新生态城里,有一批红绿灯变身成了能自主学习的“智能体”。在AI、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,这些红绿灯正越来越“聪明”,自己就能根据路况“学习”并优化配时。

目前由于红绿灯都是固定配时,所以不论交通流量如何,都需要“车看灯,读秒数通行”。今年,华为云深度参与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,通过对生态城最近半年的交通数据进行综合分析,AI算法选取了临近彩虹桥的8个关键路口作为首批试点,感知交通流量和排队长度,依据即时交通状况对信号灯进行调整和调度,做到了“灯看车,按车数放行”。

事实上,要实现这样的能力并不简单,具体来说:

1、“华为云城市智能体”在关键路口增加配时时长。一旦路口流量突然增加,AI就会根据采集到的即时交通数据,相应优化配时时长,提高道路的“吞吐量”。

2、还有一种情况是,明明已经绿灯,但横向路上的车堵满了,导致车过不去,道路出现“溢出”。AI通过实时调整配时方案,待前方处于排队中的最后一辆车开始移动时,后方信号灯才变绿,避免溢出,提高效率。

此外,“华为云城市智能体”还能让主路与支路“打好配合”,通过感知、计算,协调好主路和支路之间的车辆汇聚关系;在车流量小的方向,缩短绿灯的空放时长。

那么,具体成效如何?是否有改善和解决拥堵问题?

据了解,天津生态城早高峰在交通总流量相同的情况下,平均车速提升了18%,高峰时段提前10-15分钟消散,排队溢出次数减少了60%。类似的应用还在很多城市发挥了成效:华为云AI能力也已经在北京市海淀区和深圳市龙岗区指定路口实现了落地。经第三方评估,北京上地三街车流主方向平均延误下降15.2%,平均车速提升15%。深圳部署系统路口等待时间平均缩短 17.7%。

试想一下,当这些提升的量变引发“质变”,拥堵不再,那么,或许我们期望的交通限行也将不再有。

智能体:通往“智能世界”的任意门

“华为云城市智能体”不仅在交通领域施展着“魔法”,实际上,自从去年10月的华为全联接大会发布城市智能体之后,就在应急、环保、水务、水利、燃气等各种城市场景持续展开了探索,并取得了显著效果。

那么,说了这么多,神通广大的“智能体”究竟是什么?

我们可以把它看作运用AI技术为城市数字化建设赋能的“数字发动机”。针对城市场景,华为云城市智能体将物理世界映射为数字化平台,以AI为基础,协同云、大数据、边缘计算、物联网等技术,解决了物理世界的难题,也驱动物理世界更加智能。

在最近的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,华为云也详细介绍了城市智能体的设计思路和理念,主要分为六大方面:

1、AI以人为本:以用户体验为驱动,让用户可参与、可感知,同时让AI推理过程透明开放,与行业专家互补,构建AI与人相互信任的合作模式;

2、AI无处不在:基于包括AI芯片、AI开发平台、AI服务在内的全栈AI解决方案,通过端、边、云进行协同;

3、AI永远在线:实时发觉并应急处理城市隐患,在运维管理方面不断更新AI模型、大面积升级服务,不断提升服务体验;

4、AI易于扩展:实现云上集成,AI池化与服务化,在各大行业的细分领域与场景实现智能互补扩展;

5、AI持续进化:通过学习海量数据与专家经验,不断进行进化与自我完善;

6、AI落地分步实施:通过AI实时感知数据,继而进行数据分析诊断,最终实现全自动调优。

未来,华为云还将围绕“1+3+N”的体系架构——1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,3个平台(居民积分与认证平台、数字时空网聚合平台、城市生命线物联平台),以及围绕“医、食、住、行、乐”等在内的N项智慧应用,推动天津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升级。

AI:从"神坛"走向普惠

这两年,人工智能迎来了爆发期,AI的触角开始延伸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。在经过觉醒、爆发和沉淀后,如今,人工智能的主题是“落地”,它开始逐渐在可感知的现实世界生存和进化。“落地”的人工智能主要集中在三大场景:海量重复的场景、专家经验的场景和多域协同的场景。

在2018年5月数博会上,华为公司副总裁、云BU总裁郑叶来对外提出“普惠AI”,让人工智能可能成为电、水、互联网一样,加快进入到各行各业。此后一年,华为云充当着“普惠AI实干家”的角色,为了践行这个目标,通过自研芯片、一站式AI开发平台ModelArts,来降低人工智能降低的“费用”和使用门槛;同时恪守边界底线,尊重企业的数据主权,让用户“用得放心”。自2018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发布全栈全场景AI解决方案后,华为云始终在构筑全栈AI能力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华为云已经在超过10大行业、300多个项目中探索落地。

对于“普惠AI”,郑叶来曾说,“要让AI高而不贵,真正解决问题才有价值,让人们用得起、用得好、用得放心。”

科技普惠,为了让世界更美好。

那么,我愿意相信,这个美好的未来不远了。

广告一刻

为您即时展示最新活动产品广告消息,让您随时掌握产品活动新动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