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数据结构】详解堆

avatar
作者
猴君
阅读量:1

一、堆的概念

堆(Heap)是计算机科学中一类特殊的数据结构的统称。堆通常是一个可以被看做一棵 完全二叉树的 数组对象。 堆是非线性数据结构,相当于一维数组,有两个直接后继。
如果有一个关键码的集合K = { k₀,k₁,k₂ ,k₃ ,…,kₙ₋₁  },把它的所有元素按完全二叉树的顺序存储方式存储,在一个一维数组中,并满足:Kᵢ  <= K₂ *ᵢ₊₁  且 Kᵢ  <= K₂ *ᵢ₊₂  (Kᵢ  >= K₂ *ᵢ₊ ₁ 且 Kᵢ  >= K₂ *ᵢ₊₂ ) i = 0,1,2…,则称为小堆 (或大堆)。将根节点最大的堆叫做最大堆或大根堆,根节点最小的堆叫做最小堆或小根堆。

【大根堆和小根堆】:

根结点最大的堆叫做大根堆,树中所有父亲都大于或等于孩子。

根结点最小的堆叫做小根堆,树中所有父亲都小于或等于孩子。

共同特点:父亲 =(孩子-1)/2

大堆小堆有什么特点呢?

我们购物平台中,我想选择销量大的前k家,这个时候,我们不需要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排序,只需要取出前k家最大的值就可以。而最值常常出现在0号位,我们就可以利用Topheap解决,大大减少了我们的时间复杂度;

特点:

  • 堆中某个节点的值总是不大于或不小于其父节点的值;
  • 堆总是一棵完全二叉树
  • 每层节点个数为2^(h-1)个

二、堆的创建

1、头文件的声明:

typedef int HPDataType; typedef struct Heap { 	HPDataType* a; 	int size; 	int capacity; }Heap;  void HeapInit(Heap* hp); // 堆的销毁 void HeapDestory(Heap* hp);  void swap(HPDataType* p1, HPDataType* p2);  void AdjustUp(HPDataType* a, int child); void AdjustDown(HPDataType* a, int n, int parent); // 堆的插入 void HeapPush(Heap* hp, HPDataType x); // 堆的删除 void HeapPop(Heap* hp); // 取堆顶的数据 HPDataType HeapTop(Heap* hp); // 堆的数据个数 int HeapSize(Heap* hp); // 堆的判空 int HeapEmpty(Heap* hp);

2、代码实现:

2.1堆的初始化与堆的摧毁

//堆的初始化 void HeapInit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hp->a = NULL; 	hp->capacity = hp->size = 0; }  //堆的摧毁 void HeapDestory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free(hp->a); 	hp->a = NULL; 	hp->capacity = hp->size = 0; }

2.2堆的插入

下面给出一个数组,逻辑上看做一颗完全二叉树。我们通过从根节点开始的 向下调整算法 可以把它调整成一个小堆 。向下调整算法有一个前提:左右子树必须是一个堆(包括大堆和小堆),才能调整。

具体步骤如下:

1.将新插入的元素放置在堆的最后一个位置(通常是数组的末尾)。

2.将该元素与其父节点进行比较。

3.若该元素大于(或小于,具体根据堆是最大堆还是最小堆而定)其父节点的值,则交换该元素和其父节点的位置。 

4.继续向上对比和交换,直到满足堆的性质或达到堆的根节点。

// 堆的插入 void HeapPush(Heap* hp, HPDataType x) { 	assert(hp);     //与顺序表的开辟类似 	if (hp->size == hp->capacity) 	{ 		int newcapacity = hp->capacity == 0 ? 4 : hp->capacity * 2;         //使用三目操作符开辟空间大小 		HPDataType* tmp = (HPDataType*)realloc(hp->a, newcapacity * sizeof(HPDataType)); 		if (tmp == NULL) 		{ 			perror("realloc fail"); 			return; 		}  		hp->a = tmp; 		hp->capacity = newcapacity; 	} 	hp->size++; 	hp->a[hp->size] = x; //向上调整法,因为每次的插入是在数组末尾 //每次插入需要与父亲比较大小交换 	AdjustUp(hp->a, hp->size - 1); }
2.2.1向上调整法 

//向上调整法,因为每次的插入是在数组末尾
//每次插入需要与父亲比较大小交换
    AdjustUp(hp->a, hp->size - 1);

我们每次插入末尾的位置,相当于孩子,我们需要找到该孩子的父亲与之比较大小,这个时候就要利用堆的特点:父亲 =(孩子-1)/2
 向上调整法:

void AdjustUp(HPDataType* a, int child) { 	int parent = (child - 1) / 2;  	while (child > 0) { 		if (a[child] < a[parent]) {          //根据要求设置大端小端 			swap(&a[child], &a[parent]); 			child = parent; 			parent = (child - 1) / 2; 		} 		else{ 			break; 		} 	} }

 交换函数:

因为在堆的实现中我们会经常使用父子交换

void swap(HPDataType* p1, HPDataType* p2) { 	HPDataType tmp = *p1; 	*p1 = *p2; 	*p2 = tmp;     //这里也可以回想前面学习     //不使用第三个变量,利用换位与实现交换 }

2.4堆的删除

如果我们直接删除堆顶数据,将数组数据整体向前移动,这样会导致堆的乱序;

删除堆是删除堆顶的数据,将堆顶的数据根最后一个数据一换,然后删除数组最后一个数据,再进行向下调整算法

2.4.1向下调整法

void AdjustDown(HPDataType* a, int n, int parent) {     //注:这里的parent为0,而数组a则是首尾交换的 	int child = parent * 2 + 1; 	//假设左孩子小  	while (child < n) {         //while循环直到超出数组长度 		//左孩子大 		if (a[child] > a[child + 1]) { 			child++; 		} 		if (a[child]>a[parent]) { 			swap(&a[child], &a[parent]); 			parent = child; 			child = parent * 2 + 1; 		} 	} }

这样我们只需要完成交换,传指就可以了

void HeapPop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assert(hp->size); 	swap(&hp->a[0], &hp->a[hp->size - 1]); 	hp->size--;  	AdjustDown(hp->a, hp->size, 0); } 

3、总结

升序:建大堆

降序:建小堆

(1)升序:建大堆

【思考】排升序,建小堆可以吗?-- 可以(但不推荐)。

首先对 n 个数建小堆,选出最小的数,接着对剩下的 n-1 个数建小堆,选出第二小的数,不断重复上述过程。

【时间复杂度】建 n 个数的堆时间复杂度是 O(N),所以上述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(N²),效率太低,关系变得杂乱,尤其是当数据量大的时候,效率就更低。同时堆的价值也没有被体现出来,这样不如用直接排序。

排升序,因为数字依次递增,需要找到最大的数字,得建大堆。

首先对 n 个数建大堆。将最大的数(堆顶)和最后一个数交换,把最大的数放到最后。前面 n-1 个数的堆结构没有被破坏(最后一个数不看作在堆里面的),根节点的左右子树依然是大堆,所以我们进行一次向下调整成大堆即可选出第 2 大的数,放到倒数第二个位置,然后重复上述步骤。

【时间复杂度】:建堆时间复杂度为 O(N),向下调整时间复杂度为 O(log₂N),这里我们最多进行N-2 次向下调整,所以堆排序时间复杂度为 O(N*log₂N),效率相较而言是很高的。

因为在堆的实现中我们会经常使用父子交换

void swap(HPDataType* p1, HPDataType* p2) { 	HPDataType tmp = *p1; 	*p1 = *p2; 	*p2 = tmp;     //这里也可以回想前面学习     //不使用第三个变量,利用换位与实现交换 }

我相信接下来对你来说简直轻而易举

// 取堆顶的数据 HPDataType HeapTop(Heap* hp); // 堆的数据个数 int HeapSize(Heap* hp); // 堆的判空 int HeapEmpty(Heap* hp);

4.1取堆顶数据

HPDataType HeapTop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assert(hp->size); 	return hp->a[0]; }

4.2 堆的数据个数

int HeapSize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assert(hp->size); 	return hp->size; }

4.3堆的判空

int HeapEmpty(Heap* hp) { 	assert(hp); 	assert(hp->size>0); 	//为NULL,返回1,不为NULL,返回0; 	return hp->size == 0 ? 1 : 0; }

5、堆的时间复杂度

5.1建堆的时间复杂度

5.1.1向下调整法建堆
// 堆的插入 void HeapPush(Heap* hp, HPDataType x) { 	assert(hp);     //与顺序表的开辟类似 	if (hp->size == hp->capacity) 	{ 		int newcapacity = hp->capacity == 0 ? 4 : hp->capacity * 2;         //使用三目操作符开辟空间大小 		HPDataType* tmp = (HPDataType*)realloc(hp->a, newcapacity * sizeof(HPDataType)); 		if (tmp == NULL) 		{ 			perror("realloc fail"); 			return; 		}   		hp->a = tmp; 		hp->capacity = newcapacity; 	} 	hp->size++; 	hp->a[hp->size] = x; //向下调整法,因为每次的插入是在数组末尾 //每次插入需要与父亲比较大小交换 	AdjustUp(hp->a, hp->size - 1); }

  因此: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

等比数列求和公式: 
建堆要从倒数第一个非叶子节点开始调整,也即是从倒数第二层开始调,可得出时间复杂度公式:T ( n ) = ∑ ( 每 层 节 点 数 ∗ ( 堆 的 高 度 − 当 前 层 数 ) ) 
建堆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。(向下调整算法)

为何使用向下调整建堆而不使用向上调整建堆

5.1.2向上调整法建堆

可以看出结点数多的层, 调整次数也多, 结点数少的层, 调整次数少, 时间复杂度为O(N*logN), 所以一般建堆都采用向下调整建堆法. 

6、TOPK问题

TOP-K问题:即求数据结合中前K个最大的元素或者最小的元素,一般情况下数据量都比较大

比如:专业前十、世界500强、销量最高的前十、富豪榜等等

对于Top-K问题,能想到的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排序,但是:如果数据量非常大,排序就不太可取了(可能

数据都不能一下子全部加载到内存中)。最佳的方式就是用堆来解决,基本思路如下:

1. 用数据集合中前K个元素来建堆

前k个最大的元素,则建小堆

前k个最小的元素,则建大堆

2. 用剩余的N-K个元素依次与堆顶元素来比较,不满足则替换堆顶元素

将剩余N-K个元素依次与堆顶元素比完之后,堆中剩余的K个元素就是所求的前K个最小或者最大的元素。

 我们常常会想到冒泡排序( O(N^2) )
对于少量的数据是可以拿捏的,但面对100000的数据就显得有点吃力,而堆排序O(N*logN)则觉得轻而易举

 

7、堆排序  

void HeapSort(int* a, int n) { 	// 降序,建小堆 	// 升序,建大堆 	// 向上调整建堆 O(N*logN) 	/*for (int i = 1; i < n; i++) 	{ 		AdjustUp(a, i); 	}*/ 	// 向下调整建堆 O(N) 	for (int i = (n-1-1)/2; i >= 0; i--) 	{ 		AdjustDown(a, n, i); 	} 	// O(N*logN) 	int end = n - 1; 	while (end > 0) 	{ 		Swap(&a[0], &a[end]); 		AdjustDown(a, end, 0); 		--end; 	} }

哇呜!点个赞走吧!!!

广告一刻

为您即时展示最新活动产品广告消息,让您随时掌握产品活动新动态!